基礎課程

中國語文
學習目標:
-
均衡發展聽說讀寫的能力。
-
運用語文能力學習其他知識,以適應生活的需要。
-
透過語文素材,培養良好的態度、習慣和品德。
-
培養思維、解難及自學能力。
-
體驗中華文化。
課程大綱:
-
本校課程分為聽說讀寫四個範疇:
-
聆聽範疇
-
透過聆聽故事、人物對話、演講等話語內容,學生能專心地聆聽,並理解話語中的重要訊息。
-
-
說話範疇
-
透過問題對答、複述、講述、角色扮演、訪問、討論等活動,學生能運用口語、手勢、溝通圖卡或「匡智溝通易」,以表情達意。
-
-
閱讀範疇
-
透過閱讀童謠、詩歌、故事、童話、寓言、散文、短篇小說、實用文等,學生能理解詞語、句子、段落及篇章的意思。
-
-
書寫及寫作範疇
-
透過書寫基本筆畫、虛線字、字詞和句子,學生能以正確的執筆姿勢依筆順寫字。
-
透過填充造句、仿作句子、續寫句子、造句、填寫表格、續寫故事、寫周記、寫實用文等,學生能按寫作需要有條理地作表達。
-
-
評估方法:
-
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如課堂參與、習作表現等,並記錄於單元報告內,以持續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
-
於每個單元結束前,學生需進行總結性評估。評估範疇包括閱讀、寫作、說話和聆聽,以評核學生於該單元的整體學習表現。
-
學年結束前,教師按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及各單元的總結評估成績,記錄在學業成績報告表內,以全面檢視學生的學習表現。
課程特色:
-
按教育局課程指引,配合本校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制訂校本中國語文科課程和課業。
-
與言語治療師緊密合作,共同設計說話課節,提升學生聽說及表達能力。
-
推行識字教學,提升學生的認讀字詞能力。
-
推行圖書教學,與聽說寫活動結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
與職業治療師緊密合作,為書寫能力稍遜的學生進行輔導,加強他們視覺空間、手眼協調及書寫能力。






常識
學習目標:
-
能認識自己的成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尊重自己和別人,並重視和諧的人際關係。
-
能認識身處的社區及香港其他社區的發展,特徵及其轉變。
-
能學會關心家人、香港社會、中國以至整個世界,培養責任感,積極參與學校和團體活動,服務社會。
-
能對科學問題和科技世界產生興趣和好奇心,並加強研習能力和培養探究精神。
-
能認識科學及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和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培養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課程大綱:
-
健康與生活範疇:
-
初小組(輕度組):可愛的我、蔬菜和水果、良好的習慣
-
初小組(中度組):可愛的我、自己的事自己做、常吃的食物
-
高小組(輕度組):食得健康、疾病與健康、踏上青春路(小六)
-
高小組(中度組):食得健康、運動和休息、我長大了(小六)
-
初中組(輕度組):奇妙的身體、做個開心快活人、救急扶危
-
初中組(中度組):健康新一代、善用餘暇
-
-
人與環境範疇:
-
初小組(輕度組):遊公園、快樂的季節、我的寵物
-
初小組(中度組):遊公園、天氣與我、可愛小寵物
-
高小組(輕度組):水和空氣、動物世界、植物世界
-
高小組(中度組):植物、水和火、減廢小先鋒
-
初中組(輕度組):地球資源、奇妙的宇宙、環境保護
-
初中組(中度組):我愛大自然、動物大拯救、地球資源
-
-
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與科技範疇:
-
初小組(輕度組):玩具樂繽紛
-
初小組(中度組):自然世界
-
高小組(輕度組):聲、光和熱、水和空氣
-
高小組(中度組):家居電器、聲和光
-
初中組(輕度組):電與生活、機械與生活
-
初中組(中度組):資訊世界、簡單機械
-
-
社會與公民範疇:
-
初小組(輕度組):開開心心上學去、我愛我家、幫助我們的人
-
初小組(中度組):開開心心上學去、交通工具、我的家庭
-
高小組(輕度組):穿衣之道、香港好去處、生活在香港
-
高小組(中度組):常見的食肆、服務我們的人、道路安全
-
初中組(輕度組):政府與我、救急扶危、香港的多元文化
-
初中組(中度組):精明消費者、我愛香港、路路通
-
-
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範疇:
-
初小組(輕度組):中國與香港、我是中國人
-
初小組(中度組):我是中國人
-
高小組(輕度組):我的祖國
-
高小組(中度組):我的祖國
-
初中組(輕度組):古今中國、中華文化
-
初中組(中度組):中國偉人、中華文化五千年
-
-
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範疇:
-
初小組(輕度組):天下一家親
-
初小組(中度組):世界性節日
-
高小組(輕度組):傳媒與我、偉人偉事
-
高小組(中度組):傳播媒介
-
初中組(輕度組):放眼世界
-
初中組(中度組):放眼世界
-
評估方法:
-
教師透過日常課堂觀察評核學生的表現(如:課堂參與情況、習作表現等),並記錄在教學計劃及單元報告內,以持續檢視學生的學習進展。
-
每單元均有總結性評估測驗,以評核學生於該單元的整體學習表現。
-
於學年結束前,教師再按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及各單元的總結性評估成績,記錄在學業報告內,以總結性全面檢討學生的學習表現表現和進度。
課程特色:
-
本課程是以單元作主導,單元的編排皆以「橫向整合」及「縱向連貫」的原則規劃。每一單元均包含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三大元素︰
-
知識︰單元內容分階段涵蓋健康與生活、人與環境、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與科技、社會與公民、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等學習範疇,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建構不同方面的知識。
-
技能︰透過不同的學習活動發展學生各方面的學習技能,如觀察、比較、分析、搜集和處理資料、與人相處和生活技能等。
-
價值觀和態度︰透過不同的活動(如:單元活動、STEAM活動、服務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培養對人 (如︰尊重他人)、對事 (如︰以正面積極的方法解決困難)、對社會和世界(如︰守法、關心時事)等應有的價值觀和態度。
-
-
本課程著重學生從經驗中學習,故多採用探究式學習活動,如︰訪問、實驗、實地考察及專題研習等,讓學生主動地發掘知識。
-
教授不同思維策略(如:比較異同、五感法、六何法等),藉以引導學生以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探索以及解決問題。
-
學生除學習課程所訂定的學習內容外,亦鼓勵學生留意時事,關心社會,如︰學生定期製作「時事檔案」冊,分析剪報內容和分享閱報感想,從而為提高他們對日常事物和社會動態等關注。




數學
學習目標:
-
能明白及掌握「數與代數」、「度量、圖形與空間」及「數據處理」學習範疇的基本知識。
-
能掌握數學的基本概念及運算技巧,以應付日常生活的需要。
-
能運用數學語言作為傳意工具。
-
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
能培養數學學習的興趣及正確態度。
課程大綱:
-
數與代數範疇:
-
認識數與數量的關係
-
認識加、減、乘、除的運算
-
認識分數及其運算
-
認識小數及其運算
-
解答有關日常生活的應用題
-
-
度量、圖形與空間範疇:
-
辨別相同 / 不相同的物件
-
認識大小、顏色
-
認識和應用長度
-
認識和應用時間和日期、重量和容量
-
認識和應用香港的貨幣
-
認識平面和立體圖形
-
認識位置和方向
-
-
數據處理範疇:
-
認識初步的統計活動
-
搜集和處理簡單資料
-
閱讀和製作統計圖
-
評估方法:
-
除透過觀察學生於課堂活動的表現及其完成習作的情況外,本科更會於各單元最後一星期進行評估測驗,以了解學生每單元的學習進程。於學年尾,教師除按學生平時的學習表現及測驗成績,為他們填寫總結性的評估報告外,亦會以科本之學習進程架構(L.P.F.)來了解學生與該學段預設之學校學習水平的分野。
課程特色:
-
為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本科採用按能力分組方式進行教學,以配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
-
我們亦會透過課業及練習、出外購物練習等來幫助學生把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
本校設有RC Shop,以供學生在隔週一節的購物練習課,實習購物的程序、付款及找贖,從而提升他們的金錢運算能力。

English Language
Objectives:
-
We hope that with our English curriculum, our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
Use English to think and communicate in different contexts, including everyday life situations and workplace communications;
-
Enjoy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
Develop enabling skills such as phonics skills and vocabulary building skills;
-
Build up necessary skills and develop interests in reading a variety of texts; and
-
Build up basic generic skills that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learn.
-



Feature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1. Adaptation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
Teaching objectives are chosen at the students’ levels and adaptations a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tudents’ learning levels, abilities, interests and needs whenever appropriate. When adapting the objectives, we make reference to the school-based 10-Level Framework of Language Skills, which is adapted from the Learning Progression Framework (LPF) for English Language and English Language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Key Stages 1-4) from the EDB.
2. Lear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
Worksheets are designed with different levels in order to cater for learners’ diversity of each level.
-
Realia, photos, pictures, songs and video clips are used and adopted according to our students’ needs. Tailor-made music videos and other teaching aids (e.g., PowerPoint, iPad apps, RainbowOne exercises, reading exercises, games, activities) are also used in lessons and for revision so as to facilitate students’ learning.
-
Interactive and student-centr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used in order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nurture and enhance the generic skills of the students.
3.Design of Textbooks and Exercises
-
The content and the amount of assignments are student-centred. The textbooks a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unit title, students’ abilities, interests, annual school theme, etc.
-
Tailor-made worksheets on reading, writ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re also prepared for consolidation. Other assignments include reading aloud at home, e-resources (e.g., YouTube videos, Powtoon videos, user accounts for online reading platforms) and electronic assignments (e.g., RainbowOne).



普通話
學習目標:
-
培養聆聽、說話、朗讀等語言能力,以及自學能力。
-
增進與本科有關的語言知識,以及對中華文化的認識。
-
提高對本科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
提升普通話的應對能力,以適應生活的需要。
課程大綱:
本課程主要分為聆聽、說話、朗讀三大範疇:
-
聆聽範疇:
-
透過不同的素材,如:故事、人物對話、歌曲等,學生能專心聆聽,辨識普通話的讀音,並培養良好的聆聽態度。
-
聽懂日常生活常用詞,並了解基本用法。
-
-
說話範疇:
-
透過角色扮演、課堂對話,營造語境,讓學生增加說普通話的經驗及自信心。
-
培養說話能力,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人良好溝通。
-
-
朗讀範疇:
-
能依正確的發音,朗讀課文中的字詞及句子。
-
朗讀普通話時語調自然、輕重相宜、吐字清晰。
-
除了發展學生聆聽、說話及朗讀的能力外,還會透過不同的課題,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例如傳統節日習俗、傳統文化藝術、風光名勝。
評估方法:
-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透過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並記錄在教學計劃及單元報告內,以階段性檢討學生的學習進度。
-
於學年結束前,教師按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記錄在學業報告內,以總結性全面檢討學生的學習表現表現和進度。
課程特色:
-
連結生活經驗,以普通話歌曲、故事,提升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興趣。
-
透過不同的電子學習軟件,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參與度。




生活技能
學習目標:
-
提升學生自我照顧的能力,從而減低依賴。
-
加強學生社區適應的能力,提升危機處理和安全意識。
-
加強學生工作技能和意識,培養良好的工作態度。
-
掌握休閒技巧,培養善用餘暇的習慣和態度。
-
加強在青春期心理及生理的認識,掌握青春期心理及生理的變化,從而加強自我保護的技巧。
課程大綱:
-
個人自理範疇:
-
小學組:個人清潔及衛生、穿著訓練、進食訓練
-
中學組:個人清潔及衛生、穿著訓練、個人儀容
-
-
家居生活範疇:
-
小學組:清潔訓練、整理睡眠物品、使用電器
-
中學組:清潔訓練、使用電器
-
-
社區適應範疇:
-
小學組:基本溝通禮儀、理解及表達、基本社區適應技巧、情境配合(購物、進膳、乘車、善用餘暇)、安全知識、解難訓練
-
中學組:基本溝通禮儀、理解及表達、基本社區適應技巧、綜合技能運用、情境配合(購物、進膳、乘車、善用餘暇)、安全知識、解難訓練
-
-
工作技能範疇:
-
中學組:面試技巧、基本工作技巧、認識和體驗不同的工種(工場、清潔、辦公室庶務、理貨員)、良好的工作態度和習慣、工作安全
-
-
性教育範疇:
-
小學組:自我成長、自我保護、健康生活、生命歷程
-
中學組:認識青春期、與人相處之道、自我保護、辨識不良資訊或媒體對我們的影響
-
評估方法:
-
在單元前為學生作評估,從而訂定學習基線。科任老師因應學生的基線評估、能力、學習需要和生活需要訂定教學目標、內容及計劃。
-
於每單元進行進展性評估,並記錄在教學計劃及單元報告內,以檢討學生的學習進度,如有需要,老師會因應學生的學習進度來修定教學內容。
-
於每學年結束時進行總結性評估,並記錄在學業報告表內,以全面檢討學生的表現和進度。
課程特色:
-
於編訂教學計劃和活動前,考慮學生目前的表現水準和生活環境來設計,學習內容具實用性和生活化的。
-
除了強調實境教學外,亦希望學生能在各實境活動中學習基本技能,如﹕認知、溝通及社交等,而不是在孤立分離的情境中學習,從而有效地加強自己的類化能力。
-
透過工序分析,使學生按既定的先後次序來學習。步驟可因應學生的進度靈活跳步或再細分,直至學生能掌握該技能。
-
運用視覺策略(如:程序圖、圖片等),協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
本校設有模擬工場,以協助學生將來更能於真實環境中學習。
-
因應學生的年齡和成長需要為學生編訂合適的性教育學習內容,並透過角色扮演、模擬活動、分組討論,協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感知肌能(適用於小學組)
學習目標:
-
協助學生發揮感官的功能並訓練他們有敏銳的感知反應。
-
促進學生肌能活動的能力,以達到可以完成精確的動作。
-
訓練和加強學生感知反應和肌能活動的協調發展。
-
協助學生認識空間位置和空間關係等概念,並能在日常生活中作出適當的反應。
-
協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概念和技能,以提高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進而豐富和改善他們的日常生活質素。
-
培養學生利用感知肌能能力去探索環境的興趣,作為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
加強學生欣賞美好生活的意識。
課程大綱:
-
感知訓練範疇:
-
視覺感知:視線集中、視覺追蹤、事物辨別、辨別主體與背景、感知固定概念、空間位置空間關係、事物記憶及重整、發展視覺和肌能的協調
-
聽覺感知:聽覺集中、聽覺辨別、聽覺記憶及事物重整、發展聽覺和肌能的協調
-
味覺感知:識別不同的味道、食物特質的辨別、味覺記憶
-
嗅覺感知:氣味的辨別、嗅覺與味覺的關係、嗅覺記憶
-
觸覺感知:不同感覺的辨別、物件的辨別、觸覺記憶
-
身體感覺感知:身體不同感覺的辨別
-
-
肌能訓練範疇:
-
大肌能訓練:基本姿勢、足部、手部、四肢協調訓練
-
精細肌能訓練:手指握放物件能力、手部操作、手眼協調、雙手協調
-
-
與空間關係有關的認知概念範疇:
-
個體與空間的認識:自己的認識、自己與空間位置的關係
-
物件與空間的認識:空間概念的認識、空間概念在日常生活的應用
-
評估方法:
-
教師於開學初,評估學生學習該單元內容的能力,建立學習基線,按個別學生的能力和需要決定學習內容。
-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透過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如:課堂參與情況、習作表現等),記錄在教學計劃及單元報告內,以階段性檢討學生的學習進度,協助個別學生改善學習,並調節教師的教學重點和策略。
-
教師於學年結束前,教師再按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及各單元的總結評估成績,記錄在學業報告內,以總結性全面檢討學生的學習表現和進度。
課程特色:
-
感知肌能訓練的課程設計採用了「目標為本課程」架構。這架構由目標、學習內容、課程策略和評估四個部分組成,是一個較全面及具體落實的課程設計。
-
課程通過遊戲或比賽的活動形式,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從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教師並會按現實環境設計不同的情境教學,令學生在掌握有關的技巧後,融會所學於日常生活中。



科技與生活(適 用於中學組)
學習目標:
-
培養對家庭的正面價值觀
-
成為深思熟慮的消費者,提升個人、家庭及社會的生活質素
-
培養良好獨立生活及自我管理能力
-
運用適當的技巧和程序,以解決日常生活中「衣」及「食」的問題
-
應用食品科學與科技或衣飾、成衣與紡織的知識及技能,以追求優質生活
-
認識社會、文化、經濟、科學及科技發展對個人、家庭以至整體社會生活的影響
-
在與食物或時裝相關的領域中,繼續進修和終身學習
課程大綱:
-
家居管理及科技範疇:家居清潔、家居安全、衣物清洗、消費者教育
-
食物和營養範疇:食物分類、食物功用、食物營養、食物衛生及安全、膳食計劃
-
食品烹調及加工範疇: 基本烹調工具、電器用品的使用和保養、基本準備工作及烹調技巧、基本用刀技巧、基本食物保藏方法
-
布料及衣物製作範疇:認識布料、縫紉工具的認識、基本技巧、針步的認識、針黹手工、不同情況下衣物的選擇
評估方法:
-
在單元前根據個人成果評量的分析報告,從而訂定學習基線。科任老師因應學生的基線評估、能力、學習需要和生活需要訂定教學目標、內容及計劃。
-
於日常教學中進行進展性評估,並記錄在教學計劃及單元報告內,以檢討學生的學習進度,如有需要,老師會因應學生的學習進度來修定教學內容。
-
於每學年結束時進行總結性評估,並記錄在學業報告表內,以全面檢討學生的表現和進度。
課程特色:
-
透過工序分析,即把每個工序細分為較小步驟,使學生按既定的先後次序來學習。步驟可因應學生的進度靈活跳步或再細分,直至學生能掌握該技能。
-
透過學校之生活流程,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和使學生類化學習所得。
-
運用視覺策略(如:實物、圖片、程序圖等),協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
透過示範,讓學生實習有關的技巧。
-
透過重覆練習、手勢或口頭提示,協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
透過探究性活動,從而讓學生認識食品製作的科學原理。


